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顏氏家訓作者,以及顏氏家訓作者簡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顏之推《顏氏家訓ⷦ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 顏氏家訓的作者是
- 顏氏家訓的作者簡介
- 《顏氏家訓》的作者是誰?
- 《顏氏家訓》的作者是誰?主要講的是什麽?
- 《顏氏家訓》說了點什麽?
Q1:顏之推《顏氏家訓ⷦ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顏之推《顏氏家訓ⷦ子》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顏氏家訓ⷦ子(節選) 顏之推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嗬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嗬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後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麵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後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禦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嚐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注釋〕書:書寫。玉版:刊刻文字的白石板。金匱(ku㬩:以金屬製成的藏書櫃。咳(h㡩t㭩:即孩提,小兒哭笑,後轉意表示幼兒時期。師保:太師,太保,王室子弟的老師。凡庶:普通人家,老百姓。爾:如此。翻:同“反”。識知:指孩子懂事以後。捶撻(chu㭴㠩:用棍子、鞭子痛打。重(zh㲮g):難,意思是舍不得。楚:荊,可以作杖。楚撻:拷打。王大司馬:王僧辯,南朝梁大臣。湓(p㩮)城:也稱湓口,為湓水入長江之處,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行路:路上的行人。揜(y玮):通“掩”,遮蓋,掩蓋。婚:結婚;宦:為官。婚宦:這裏指長大成人。不擇:不當心,不注意,指言語冒犯人。周逖(t㬩:其人事跡不詳,可能即梁高州刺史周迪(見《陳書》)。釁(x㬮)鼓:原是古人製成鼓後殺牲祭祀之禮,此處指用學士血以塗新鼓。狎(xi㡩:親切而態度不莊重。命士:受朝廷爵命之士。宮:居室。抑搔(s䁯)癢痛:為長輩抓癢按摩。衾(q䫮):大被。篋(qi㨩:小箱子。懸衾篋枕:意思是幫長輩鋪床、疊被、收拾臥具。陳亢:孔子弟子。君子:這裏指孔子。遠:不親近,實際表示不偏向。語見《論語ⷥ第十三章。諷刺:指以男女之情諷刺政事。嫌疑之誡:避嫌的告誡。太子母弟:太子的同母弟。黠(xi㡩:聰慧,機敏。優僭(ji㠮):過分優厚。擬:相等。乘輿:皇帝出行的車駕。典禦:負責皇帝飲食的官員。鉤盾:主管皇家園林的官員。還:回去以後。訽(g㲵):罵。分齊(j㬩:分寸。叔段:指春秋時代鄭莊公同母弟共叔段,他在母後嬌縱下起兵反叛,被滅。州籲:春秋衛莊公愛妾所生之子,受寵愛,後殺死其兄桓公,自立為君,最終被謀國老臣設計誅殺。矯詔:假托皇帝詔書。勞(l㠯):勸慰。坐:因。幽薨(h卮g):秘密處死。趙王:漢劉邦愛妃戚姬所生,名如意,其母日夜啼哭,求劉邦讓他代太子,劉邦死後如意被呂後毒死。靈龜明鑒:靈驗的龜卜,明了的鏡鑒。古人以龜殼占卜決疑,以銅鏡自照。故龜鑒有借鑒之喻。俛:同“俯”,低頭。
(施忠連)
〔鑒賞〕這篇文章是作者給家人談重視教育後代的問題,作者沒有以道德家的口吻,空談聖人教人的道理,而是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良傾向,用古代和當時許多發人深省的事例和慘痛教訓說明以正確的方法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文章出於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刻觀察,出於對人性弱點的痛切了解,因此雖然語言樸實無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說服力,富有啟發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也具有現實意義。
當代的父母也極其關心子女的教育,但大多是注重孩子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如學外語、練鋼琴之類。這種現象在南北朝時期也有。顏之推講到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十分得意地告訴他,他有一個兒子,當時已有十七歲了,通曉文書,學會了鮮卑語(筆者按:這是南北朝時期一些朝代或國家統治階段使用的語言。)和彈琵琶,用這些本領去侍奉公卿大夫,沒有人會不喜歡他的。此人強調:“這種教育是一種緊要的事情啊!”然而顏之推對於這種教育理念感到十分吃驚!他對此態度極為鮮明,表示堅決反對。他對他的孩子說,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可以官至宰相,我也不願你們去做!
顯然,作者希望孩子有獨立的人格,不要去做有權勢者的附庸,我們當今做父母的,也可從中吸取教益。通讀全篇,我們可以看到顏之推並沒有要求自己的子女成為道德家、聖人,他始終關注的是培養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是教育兒童的最基本、最起碼,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說要努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學會尊重他人,熱愛他人,能妥善地處理外部事務。他發現許多家長往往忽略這一點,其結果是害了孩子本人,也為自己的家庭、社會和國家造成嚴重的災難。作者舉例說,梁元帝時一個學士小時候很聰明,有才氣,他的父親十分寵愛他而疏於教育,隻要他講對一句話,就到處為之宣揚,恨不得讓路上所有的行人都知道;當他做錯了一件事,就替他遮掩粉飾,這樣此人成年後自以為是、驕橫傲慢的習氣越來越嚴重,以至於當官以後因為說話不注意被周逖殺死,肚腸被抽出來,以其血塗於戰鼓之上。顏之推還以眾所周知的劉表兩個兒子、袁紹三個兒子相互爭權奪利,最終導致滅亡的家族慘劇,說明忽視教育兒童的巨大危害。
在教育兒童方麵,這篇文章特別強調了兩個思想。它們都值得今人注意。第一是對兒童的教育要趁早開始。文章在開頭甚至提到古代宮廷中實行胎教的做法,當然,作者從普通人家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此並沒有多加提倡,隻是用以說明對兒童的教育應當盡早起步,即從嬰兒開始。顏之推雖然不能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知識,科學地確定嬰兒教育從何時開始,采取什麽樣的步驟和方法,但是他提出在嬰兒初識人的臉色、辨別人的喜怒之際就應當加以教誨,這的確是真知灼見。從這個時候起就應當逐步讓嬰兒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不然,如果對子女的言行任其妄為,在他們懂事以後就會養成壞習慣,到這時才想到要去管教、製止,就非常困難了,作者說就是用棍棒把他打死,也難以確立父母的威嚴。作者引用孔子的話語“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以及俗諺“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更證明其兒童教育自嬰兒始的論點的必要性。
第二,顏之推力主家長對子女不能溺愛、嬌縱。他看到,造成人們忽視教育子女的主要原因是出於人的本性,即父母對子女的愛。他說不善於教育子女的人,並不是想讓子女去犯罪為惡,隻是難以嚴厲地嗬責怒罵子女,怕傷了子女的臉麵;不忍心用荊條去打子女,怕子女皮肉受苦。但是顏之推提出,難道父母會忍心不用湯藥針灸去救治他們嗎?那些勤於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難道他們願意苛責虐待自己的骨肉嗎?這實在是不得已的。因此他提出做父母的應當既慈愛又威嚴,這樣子女才會敬畏、謹慎,而不會養成驕橫輕慢的壞性格。他指出齊武成帝的兒子琅邪王就是因為父母嬌縱,像春秋時代鄭國的共叔段、衛國的州籲,驕縱蠻橫,毫無節製,最後落得個被殺的可悲下場。
為了保持父母的威嚴,顏之推提出,父母對子女不能過分親昵,骨肉之間要相親相愛,但不能簡慢,不然子女就會滋生放肆不敬之心。這種看法,似乎和提倡與孩子打成一片,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的現代教育理念相對立。其實顏之推這一主張也適用於當今,現代家長在設法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同時仍然要保持家長的威嚴,對於孩子的錯誤言行在必要時應當加以嚴厲的批評,甚至是適當的責罰,如若孩子在父母麵前沒有一點畏懼心理,對於家長的意見完全不當一回事,不願傾聽和接受,這樣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嗎?
此外,文章還提出了另外一些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如他諄諄告誡家人,對待幾個子女,要盡可能做到同樣關愛,不能厚此薄彼。他要求,聰明俊秀的孩子固然應該賞識、喜愛,但頑劣愚笨的孩子也應當加以同情和憐惜。當然,這篇文章中也有一些過時、落後的教育理念,如它不排斥體罰,但是,作者勸勉世人用心教育子女的殷殷之意、拳拳之心充分顯露於字裏行間,自古以來影響了無數人,對我國古代重視兒童教育的優良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Q2:顏氏家訓的作者是
答案:希望采納謝謝
顏之推(公元531—約595年)字介,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 《左氏春秋》 。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
正在加載《顏氏家訓》
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曆20年,累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禦史上士。
公元581年,隋滅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歎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誌》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係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顏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禮法影響,又信仰佛教。他博識有才辯,處事勤敏,應對賢明,所以在南北胡漢各政權之下,先後都受寵任。在年逾60的一生中,“三為亡國之人”,行蹤遍及江南、河北、關中,死在南北統一之後的隋開皇年間,所以經驗、閱曆都較豐富,非南朝或北朝局處一隅的高門士族所可比擬。該書雖流露一些迂腐觀點,但也包含不少有關南北朝社會、政治、文化的細致的觀察和通達的議論。書中的許多記載,有很高史料價值。《書證》、《音辭》兩篇,反映了顏之推的學術成就。注釋該書的,有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周法高《顏氏家訓匯注》 。該書有鄧嗣禹的英文譯本。
Q3:顏氏家訓的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年~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
顏之推一生,曆仕四朝,“三為亡國之人”,飽嚐離亂之苦,深懷忐忑之慮。曾寫了一篇《觀我生賦》,對於自己身經亡國喪家的變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無可奈何情狀,作了痛苦流涕的陳述,且悔恨道:“向使潛於草茅之下,甘為畎畝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汙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Q4:《顏氏家訓》的作者是誰?
《顏氏家訓》的作者是顏之推。
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字介,生於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
學術上,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所著書大多已亡佚,今存《顏氏家訓》和《還冤誌》兩書,《急就章注》《證俗音字》和《集靈記》有輯本。
人物評價
蘇州大學教育心理教研室助教、副教授朱永新:他一生從未從事過教育活動,但他以豐富而又複雜的社會生活經曆為基礎,提出了一些有自己見解的教育主張,他為教育子孫寫就的《顏氏家訓》,對以後封建地主的家庭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外教育思想史》)
Q5:《顏氏家訓》的作者是誰?主要講的是什麽?
《顏氏家訓》,北朝散文著作,北齊顏之推所著。顏之推,約生於531年,卒於590年,字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作品共20篇,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訓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往往穿插敘述作者的親身見聞,反映出南朝、北朝士族風尚的不同。
作者批評南朝士大夫浮華柔弱,不能“應世經務”,也對北朝士族不講氣節深為不滿,如《教子》篇,諷刺北齊一個士大夫教子弟學鮮卑語,彈琵琶,以便事於公卿。《文章篇》記錄了一些南北朝作家論文的見解,也發表了作者對文章的看法。作者反對南朝的“浮豔”文風,比劉勰更激烈。
全書以說理為主,但也引一些故事作證,不乏描寫生動的筆墨。語言通俗平易,接近當時口語,在南北朝文學史上別具一格。今人王利器有《顏氏家訓集解》。
Q6:《顏氏家訓》說了點什麽?
——閱盡滄桑之後的徹悟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要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境界的理想人物。絕對的中庸之道固然難以做到,但積極進取而又合理克製自己的欲望,增強自己的才幹。務實求真而又懂得養生之法,這些我們還是應該去努力做的。
【簡介】《顏氏家訓》作者為南北朝時北齊傑出的文學家顏之推(531—590後)。該書始作於南北朝,成於隋朝初年。原書分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製等二十篇。內容多是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修身、治家、處世、交友、為學等問題,集中表現了他的家庭倫理觀和處世之道。其文立論平實,說理透徹,風格平易,自成一家之言。此外,書中還穿插了大量他本人的見聞,讀來親切有趣。清人王鉞在《讀書叢殘》中說:“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當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
關於顏氏家訓作者和顏氏家訓作者簡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顏氏家訓作者的詳細內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