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创业指南

有何深意?國務院IPO中介新規瞄準“服務費”

   发布时间:2025-07-05 07:50:18   发布者:饕餮之徒網

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王兆寰 北京報道

2025年,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全麵升級,曾經因承銷IPO發行賺得盆滿缽滿的券商中介們迎來了最高級別的監管新規。

日前,《國務院關於規範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下稱“《規定》”)正式對外公布。《規定》要求,證券公司從事保薦業務,可以按照工作進度分階段收取服務費用,但是收費與否以及收費多少不得以股票公開發行上市結果作為條件。

同時,證券公司從事承銷業務,應當符合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綜合評估項目成本等因素收取服務費用,不得按照發行規模遞增收費比例。

在專業人士看來,該規定的出台無疑標誌著我國在規範IPO中介服務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不僅延續了監管“嚴把IPO上市關,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政策思路,更通過明確服務收費原則、禁止上市獎勵等措施,有望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此外,明確券商保薦業務分階段收費且不以IPO結果作為條件,有望提高券商在保薦業務開展上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對上市各環節的重視程度均有所提升。在股權融資逆周期調節環境下,可較好平滑投行收入波動。

服務費與IPO結果脫離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規定》去年8月份征求意見,2025年開年即公布,可謂新年新氣象,《規定》自2025年2月15日起施行。

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為公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收取費用等相關活動,適用該規定。

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規定》的出台將培育獨立、客觀、公正、規範的中介機構,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報告分析稱,我國現行會計法、證券法等法律對中介機構編製虛假財務會計報告、配合實施財務造假等行為規定了監管措施和法律責任,但是針對具體收費行為的監管尚缺乏相應規範。

本次《規定》的製定堅持從嚴監管,旨在進一步加強對中介機構收費等相關行為的監管,防止中介機構與發行人不當利益捆綁,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規定》第六條指出,證券公司從事保薦業務,可以按照工作進度分階段收取服務費用,但是收費與否以及收費多少不得以股票公開發行上市結果作為條件。同時,證券公司從事承銷業務,應當符合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規定,綜合評估項目成本等因素收取服務費用,不得按照發行規模遞增收費比例。

西部證券報告認為,由於股票公開發行周期較長,從交易所受理到最終上市通常需要1—2年,交易所受理前還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按工作進度分階段收費可以縮短投行部門的回報周期,在股權融資逆周期調節環境下,可較好平滑投行收入波動。

2024年10月,證監會主席吳清提出“逐步實現IPO常態化”,預計2025年股權融資節奏有望實現邊際改善,投行淨收入或將迎來企穩回升。

此外,《規定》進一步要求,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說明書或其他文件中詳細披露中介服務收費標準、金額以及發行人付費安排等,並禁止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違規變相收費。收費行為的規範防止中介機構與發行人不當利益捆綁,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總的來看,《規定》的出台標誌著我國在規範IPO中介服務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通過明確服務收費原則、禁止上市獎勵等措施,有望從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一家北京上市券商非銀首席分析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

提升積極性

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消息,2024全年終止審查項目達436家,較2023年的286家大幅增加。

東海證券非銀行業首席分析師陶聖禹認為,前期在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影響下,券商IPO和再融資業務明顯放緩。嚴監嚴管下的項目質量有所提升,但撤否率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券商在股權融資業務上的積極性。

在陶聖禹看來,明確券商保薦業務按工作進度分階段收費和不以IPO結果作為條件,有望提高券商在保薦業務開展上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對上市各環節的重視程度均有所提升。

但同時需注意的是,嚴禁“帶病闖關”的紅線仍在,以更大的投入、更有力的輔導,支持更優質的企業上市,將是未來股權融資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此外,陶聖禹進一步指出,對券商承銷業務,《規定》要求不得按照發行規模遞增收費比例,旨在防止券商為追求高額承銷費用而過度包裝或推動規模大但質量欠佳的項目上市,促使其更加注重項目的整體質量和可持續性,讓融資真正落實到業務開展中,提升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也有利於中小規模但創新能力強的新質生產力企業更好地公平競爭。

延續監管框架

可以看到,此次《規定》對券商作為重要的中介機構予以了細致規範,可謂延續了去年新“國九條”以來的監管框架,A股投融資改革的落地需要匹配更高質量的上市公司。

陶聖禹認為,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係落地成效逐步顯現,並呈現一以貫之的監管脈絡,從嚴監管、加大懲治力度仍是行為約束的助推器。

日前,證監會對2025年的工作進行部署,要求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加快改革開放,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尤其是進一步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強化功能發揮,有力支持經濟回穩向好,提升行業機構服務新質生產力和居民財富管理的綜合能力,建設一流投行和投資機構。

在陶聖禹看來,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是下一步重點,ETF規模大幅增長,兩項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相繼落地,正逐步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同時,製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提升,也需要有更多高質量企業相匹配,在此階段對於中介機構行為的規範和積極性的提升,將為資本市場注入更多活水,加速“新質生產力-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的良性循環。

陶聖禹認為,在前期嚴監嚴管的背景下,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具體細則將成為資本市場長遠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一流投資銀行建設的有效性和方向性不改,建議把握並購重組、高“含財率”和ROE提升三條邏輯主線,個股建議關注資本實力雄厚且業務經營穩健的大型券商配置機遇。

1月17日晚間,和紛紛發布2024年業績快報。2024年,中信證券營業收入637.89億元,同比增長6.1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7.04億元,同比增長10.06%。

招商證券公告稱,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08.72億元,同比增長5.3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3.67億元,同比增長18.29%。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

Tags: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