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資”有理】2024年全球IPO市場年度回顧與展望

言“資”有理是畢馬威中國專為關注資本市場的讀者而設的專欄,定期為各位帶來資本市場的最新動態、分析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分享我們對市場上一些熱門話題的觀點。剛踏入2025年,就讓我們回顧一下2024年全球首次公開募股 (IPO)市場的表現,並對其2025年的發展趨勢做出展望。
本期內容
2024年全球IPO市場仍充滿挑戰,但包括美國和印度在內的部分主要市場的IPO活動卻有不錯的表現。
美聯儲於2024年啟動了減息周期,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之餘亦利好IPO市場,帶動美國兩大交易所2024年的IPO集資額均有所上升。
中國證監會鼓勵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帶動了A股上市公司來港上市的熱潮,預計將成為2025年香港IPO市場的重要動力。
地緣政治因素(包括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將左右2025年全球IPO市場的走勢。
2024全球IPO市場整體表現
2024年對於全球IPO市場來說仍然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受地緣政治、宏觀經濟以及監管政策等多項不明朗因素影響,2024年全球IPO市場表現一般,全年總集資額為1,341億美元,較2023年上升5%,當中美洲區和EMEIA(歐洲、中東、印度及非洲)在IPO集資額的升幅明顯,分別上升約50%和70%。
2024年全球IPO排名(以集資額計)

(1) 分析以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實際數據為基礎。
(2) 美元兌港幣匯率為7.75。
(3)⠨𓇦來源:彭博及畢馬威分析,包括房地產信托基金(“REIT”公司),但不包括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或“空白支票公司”)。
印度
印度IPO市場在2024年度表現強勁,其中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以超過200億美元的集資額排在2024年全球IPO集資額排行榜(按交易所計算)的榜首,相信讓不少市場人士感到意外。其實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的迅速發展不單是去年的事,它於2023年已排名全球第五,2024年更進一步,無論上市宗數以及集資額均有所上升。一方麵,印度有大量規模相對較小的上市交易,其上市數量(約250宗上市)甚至較美國的兩大交易所都要多。另一方麵,印度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少跨國企業均於印度有龐大的業務。隨著這些業務不斷壯大,分拆上市成為了近年的新趨勢,也成為了印度IPO市場的增長動力之一。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韓國的汽車巨頭現代,其分拆印度業務於當地上市的集資額為33億美元,位列2024年全球IPO集資排行榜的第三位。
美國
緊隨其後的是美國的兩大證券交易所,它們的全球排名均略有上升(納斯達克由第三升至第二,紐約證券交易所由第四升至第三)。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最成熟的資本市場,如果以國家/地區計算的話,美國市場2024年的IPO集資額其實是排在首位,而2024年全球最大IPO Lineage Inc.(集資額為51億美元)也是屬於美國市場。2024年中,美聯儲啟動了減息周期,聯邦基金利率自高點逐步回落,為美股市場注入了樂觀的預期。兩大交易所2024年除了排名上升外,其集資額亦較2023年有所上升。提到美國市場,相信很多市場人士也非常關注中概股的情況。2024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共有61家,較2023年增加25家。值得一提的是納斯達克是生物技術、科技同醫療保健公司的首選,也是許多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熱門選擇。
2024年全球前五IPO(以集資額計)

中國內地與香港
2023年分別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2024年無論上市宗數以至集資額均較2023年大幅減少,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更跌出全球前五。其實上述情況也不難理解,內地監管機構近期旨在改善整體資本市場,尤其著重於提升已上市公司的質量,對於IPO市場則采取階段性收緊上市節奏。
不少尋求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均由A股轉戰香港市場,間接帶動了香港IPO市場的表現。香港IPO市場逐漸複蘇,2024年香港的IPO數目為70宗,集資額則為879億港元,較2023年大幅上升90%,當中美的作為去年全球集資額第二高的IPO,為香港市場貢獻357億港元,使香港市場相隔一年後重返全球前五,位列第四。
2025年全球IPO市場展望
我們對全球IPO市場在2025年的前景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除亞太地區外,全球IPO市場在2024年表現強勁,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然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為這種樂觀情緒蒙上一層陰影。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新政府上台後推出的各種關稅措施所帶來的潛在影響。關稅可能會引發通脹,從而影響央行下調利率的步伐。利率與IPO市場的表現可謂息息相關,一方麵減息可以為市場提供流動性,釋放更多資金盤活股票市場,另一方麵利率亦會影響企業的估值(特別是一些對利率敏感的行業,例如高科技行業)以及其上市意欲。美國新政府將陸續出台新政策,這些政策將左右美國以至全球IPO市場的走勢。
個別市場方麵,印度IPO在2024年度表現強勁。除了前文提到已分拆印度業務上市的現代汽車外,也有其他跨國公司打算效法,考慮未來分拆其印度業務在當地上市。預計2025年印度還將繼續保持勢頭。但是今年以來,部分海外投資者在企業盈利不如預期和估值過高的情況下減持印度股票,導致印度股市回落,增加了印度市場的前景的不確定性。
中國內地市場監管仍然將重點放在改善市場質量方麵,特別是提升已上市公司的質量,因此A股市場的IPO活動預計將保持平穩。尋求上市的中國企業或將轉向香港。對於內地企業,香港是一個理想的上市地,一方麵可以透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接觸到來自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增加企業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擴展全球業務;另一方麵亦能通過港股通等機製維持與內地資本市場的聯係,確保企業在兩地市場獲得資金支持。
對於香港IPO市場,我們仍然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其整體表現預計會受市場氣氛和市場對個別大型IPO的反應所影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產人工智能(AI)公司開發的大模型DeepSeek近期在科技行業掀起了巨大波瀾,也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注目,開始重新評估中國科技市場和AI領域的投資機會。DeepSeek預計將使相關企業受惠,一方麵市場的樂觀情緒將帶動資金流入相關企業,另一方麵這些企業亦可望迎來價值重估的機會,而上述利好因素預計將會成為今年港股的一個重要增長點。針對新股市場,這一熱潮預計會吸引更多的內地科技及AI企業赴港上市。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也不斷優化上市製度,以吸引優質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例如一些未滿足聯交所主板上市一般要求的科技公司可以考慮通過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製度(第18C章)上市。
此外,前文提到不少內地企業由A股轉戰港股,2024年底在審的86宗上市申請中,約有四分之一曾經遞交A股上市申請。

A股上市公司來香港上市是近期香港IPO市場的另一個趨勢。2024年香港IPO集資額排行榜前三位,A股上市公司就獨占其二(美的和順豐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預計這個趨勢在今年將進一步延續。截至2025年初,市場上已經有超過20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來港上市的計劃,當中包括知名汽車電池製造商。
香港監管機構亦於去年下半年推出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其中符合資格的A股上市公司比一般上市申請將有更快的審批流程,預計會進一步提升香港上市申請的審批速度以及透明度,推動A股上市公司來港上市。
總體來說,我們對全球IPO市場2025年的前景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一些市場存在個別的利好因素,但不明朗因素(尤其是美國新政府的政策)將繼續左右全球IPO市場的走勢。
本文作者
劉大昌
香港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52 2143 8876
louis.lau@kpmg.com
鄧浩然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52 2833 1636
mike.tang@kpmg.com
於思瑤
資本市場高級經理
畢馬威中國
+852 2140 2373
joy.yu@kpmg.com
⠥ 襜
劉國賢
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52 2826 8010
paul.k.lau@kpmg.com
北方區
餘慧心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6 (10) 8508 7030
janette.yu@kpmg.com
文肇基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6 (10) 8508 5548
terence.man@kpmg.com
華東及華西區
馮炳光
華東及華西區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6 (21) 2212 2629
john.fung@kpmg.com
陳定元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6 (25) 8691 2710
kenneth.ty.chan@kpmg.com
莫康妮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6 (21) 2212 2479
connie.mo@kpmg.com
華南區 / 香港
劉大昌
香港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52 2143 8876
louis.lau@kpmg.com
鄧浩然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52 2833 1636
mike.tang@kpmg.com
譚曉林
資本市場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852 2978 8188
elton.tam@kpmg.com
本文內容僅供一般參考用,並非針對任何個人或團體的個別或特定情況而提供。雖然我們已致力提供準確和及時的資料,但我們不能保證這些資料在閣下收取時或日後仍然準確。任何人士不應在沒有詳細考慮相關的情況及獲取適當的專業意見下依據所載內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內容均不應被視為正式的審計、會計或法律建議。
⩲025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畢馬威企業谘詢(中國)有限公司及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均是與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英國私營擔保有限公司)相關聯的獨立成員所全球組織中的成員。畢馬威國際及其關聯實體不提供任何客戶服務。各成員所均為各自獨立的法律主體,其對自身描述亦是如此。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中國合夥製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企業谘詢(中國)有限公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合夥製事務所。版權所有,不得轉載。畢馬威的名稱和標識均屬於畢馬威國際的商標或注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