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科學研究的7種具體方法)
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科學研究的7種具體方法)相對通用的研究方法而言,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這就是說,通用研究方法在所有學科和所有類型的研究工作或論文寫作中都會用到,而具體的研究方法隻適用於特定學科專業或特定類型的研究和論文寫作,或者有些方法即使是普遍的方法,如分類法、比較法、觀察法等,但在研究工作和論文撰寫中也隻是在特別需要時被用到。它們的應用應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內容、範圍和目的。
開展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時,應該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選擇適當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正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較多,這裏擇其要重點介紹以下7種。
曆史法
為了全麵而深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科學研究不僅要考察對象的現狀,而且要考察其曆史。曆史法以文獻資料記載的關於對象的曆史形態及其運動形式為依據,通過對曆史形態及其運動形式的分析,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教訓,用以指導現行的實踐和預測未來的趨勢。
曆史法也用以確定研究對象在曆史發展中的位置,以幫助確立發展的策略。一般而言,曆史法在社會科學學科和一些學科的基礎理論的研究中應用較多,因此在用曆史法做研究時,應注意同這些學科研究中應用較多的邏輯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相結合。
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法很早就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邏輯方法,後來逐漸成為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比較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加以對比,從而加深對被研究對象的認識的方法。
比較法有三種:有對研究對象的相同點的比較,有對它們的相異點的比較,以及同異綜合比較。通常,一篇學術性論文采用比較法做研究,三種比較方法都可能用到。例如《法國大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長期革命》,是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世紀》書中的一章,也可以作為一篇單獨的論文看待,文中即應用了上述三種比較方法。
文中對地域遙遠,時間跨度達二百年之久,“地理環境各不相同,社會背景也千頭萬緒,其成果當然極不一致”的三個國家的二種革命做了相同點的比較,即三種革命“皆發生於具有大陸性格的國家,也都被強迫放棄過去以農業為國民經濟本位的體製,而采取以數目字管理的趨向”。“這三個國家在改革的過程中所遭遇重重困難,由於過去農業體製積習過深,政治上中央集權牽涉過廣,所以不容易脫胎換骨,’等等。文中也有對三個國家、三種革命背景的不同點的比較,從而說明三種革命為何存在各自的曆程。而文中綜合異同的比較,則詳細闡明了三個國家、三種革命同資本主義的關係。
20世紀以來,比較法不僅在科學研究中被廣泛應用,而且在社會學、曆史學、文學、民族學、法學等許多學科中,形成了比較學的分支,如:比較文學、比較法學研究等。
比較法的應用須注意是有條件的,即被比較的對象之間要有一定的可比性:或類型相同,或性質相近,或本身就是同一類事物,等等。此外,比較需要遵循相同的標準,要從本質和全局對對象進行比較,避免流於表麵或片麵的比較。
分類法
分類的方法是認識事物的一種邏輯方法。它依據一組事物相同的屬性(共性)把它們歸為一類,又依據事物各自不同的屬性(特殊性)把它同其他事物區分為若幹類。例如:若幹動物依據身體構造、功能、外觀、生活習性等區分為鳥類、昆蟲、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哺乳動物等;而某一部分具有毛皮、具有四肢(大多數)、用肺呼吸、智力較尚、用乳汁喂養幼仔的動物則可歸入哺乳動物類。
分類法應用於科學研究工作,有助於使大量繁複的材料條理化,使研究工作具有針對性。同時,分類的結果也使研究者具有專業預測的依據。例如:門捷列夫用分類的方法發現了尚未發現的物種;達爾文通過生物分類預測了當時尚未發現的物種,以後得到了證實。
應用分類方法,應注意一定要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和多種屬性,分類時一次隻能米用一個標準(即一種屬性),以避免造成分類體係和層次的混亂。
觀察法
觀察,是一種廣泛適用的感知活動和認識方法,它被應用於科學研究,也成為科學研究活動的一種重要方法。以天文觀察為例,人類幾千年來,正是通過不懈地對天空和星星的觀察而獲得和擴大了關於宇宙的知識,從而推動天文學的不斷進步。希臘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一些不同於遍布^空的那些恒久不動的星星的行星,稱它們為“漫遊者”。16世紀前期,哥白尼繼續這些觀察,創立了“日心說”。當然,這些成果的取得並不排除還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被應用。
觀察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直接觀察指直接以人的感官(尤其是耳目)獲取來自被觀察對象的數據和信息,間接觀察則需要借助科學儀器和其它技術手段。無論直接觀察還是間接觀察,在科學研究中提供的都是第-手資料。
自然科學範疇的生物學、臨床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和化學,社會科學範疇的心理學、民俗學和文學或新聞的寫作等,都是應用觀察法較多的學科。研究者從觀察中獲得的數據和信息,可以補充以前資料的不足,也能對以前的錯誤數據和理論起到糾謬的作用。
觀察要力求避免由感官產生的錯誤。這就要求以理性的思維和儀器來彌補感官之不足。理性思維尤其重要,如果沒有敏銳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觀察得到的有用數據也可能變得無用。此外,觀察時間較長或次數較多時,應該做好記錄,以免遺忘造成誤差。
實驗法
實驗,最初是一種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現在也在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被采用。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觀察未知的事實或知識,或者驗證某種假說。它人為地設置條件或模擬環境,借助一定的方式和設備,探求某種結論或規律。它是在實驗者的監控下進行的,如有需要可在同—條件下反複再現某一過程。它使研究客體從各種複雜的環境和偶然性的影響中脫離出來,成為純化環境下的研究對象。
1953年,美國年輕的科學家史坦利•米勒以人工的方法營造出原始大氣層的狀態,是一個極好的說明實驗法例子。他讓容器內充滿氨氣氫氣、水蒸氣及甲烷,然後混合的氣體被加熱,熱量以水蒸氣的方式產生,目的是要產生很高的溫度,如同生命最初發生時^球上的高溫-樣。米勒假設在當時的狀態下,原始大氣層種必定有驚人的雷電風暴持續發生,因此他也造出一部分電荷通過容器。
實驗持續幾周後,原來澄清的溶液慢慢地變成了橘紅色。最後,米勒分析實驗後所得的溶液,發現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實驗一開始僅含有初級簡單的無機分子的溶液中,實驗後竟然含有一些有機化合物,它們是蛋白質的基本構造單位,而蛋白質是生命細胞主要的組成物。
毫無疑問,這類實驗,對我們了解生命的起源有很好的啟發作用。實驗法因研究對象和課題要求不同,可以有多種模式。但是對初涉研究領域的人來講,它大致有這樣幾個步驟供參考:提出科學假說;選擇研究對象;完成實驗場地和材料的準備;選定最佳實驗方式;觀察、測試和記錄數據;描述觀察對象及其規律;概括成果,得出結論。
數學方法
數學具有鮮明的抽象特征、邏輯特征和應用特征,在對有關對象做定性分析時,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初應用於化學研究,隨後逐漸在較多的學科(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廣泛應用。定性分析探求事物性質及其形,定量分析探求事物的數量以及其變化,後者是前者的精確化。數學則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工具。
數學方法應用於社會科學有若幹分支,優選法、統籌法、規劃法和統計分析方法是較常用的方法。
係統法
係統法是基於係統論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較新的研究方法。它不同於傳統的分析、綜合方法,而是強調從整體與局部及整體與外部環境的有序聯係上展開研究,把對象置於所在的整體係統中加以考察,以獲取最優化抉擇。在宏觀課題的研究上,係統法是避免孤立地、片麵地看問題的有效方法。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