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金融為民理念 金融業砥礪前行做好“五篇大文章”

本報記者⠥†𗧿 華⠦˜Œ校宇⠦劂 潔⠧†Š⠦‚…

2023年10月份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任務,並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為金融業厚植金融為民理念、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努力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

藍圖逐步照進現實。自“五篇大文章”提出以來,無論是金融管理部門還是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推動“五篇大文章”落到實處。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多位金融監管係統和金融行業代表委員就“五篇大文章”提出了相關建議。隨後,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以下簡稱“證監會”)均多次發布政策文件,強調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機構也迅速響應,圍繞“五篇大文章”積極展開行動。

進入2025年,又一項推動金融“五篇大文章”在資本市場落實落細的重要製度安排落地——證監會2月份發布《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可以預期,繼續做好“五篇大文章”既是今年監管部門施策的重點,也是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著力點。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各方推動落實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成效,不僅體現在金融資源精準配置和資金支持上,還體現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等方麵。金融機構普遍表示,將繼續做好“五篇大文章”,在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科技金融供給有力有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位列第一。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發力點。

2024年,圍繞做好科技金融,一係列利好政策相繼出台。1月份,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4月份,央行聯合科技部等部門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10月份,央行、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重點地區科技金融服務的通知》。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金融機構對科技領域的支持力度明顯提升。商業銀行推出了更多適配企業特點的專業化、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例如,強化“股貸債保”綜合服務,加強股權資金支持,助力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持續在機構設置方麵發力,不僅在總行及12家分行設立了科技金融中心,還挑選了200家科技金融先鋒軍支行,共同打造專業化體係。從頭部險企來看,持續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耐心資本支持,2024年12月份發起設立規模50億元的“中國人壽—北京科創股權投資計劃”。

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1.2%、13.0%,均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據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前8個月,我國科技保險保費為388億元,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科技活動提供風險保障超過7萬億元。同時,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中證協”)發布的數據,去年上半年,作為科技創新債券主承銷商的證券公司共45家,承銷208隻債券,合計金額2437.31億元。

就未來金融業在科技金融領域的發力方向,受訪人士從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在信貸市場方麵,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認為,未來,通過優化科技創新再貸款和加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精準投放,銀行業可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與資本市場的深度融合,促使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的關鍵環節傾斜,支持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進一步加速。

在資本市場方麵,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對記者表示,科技創新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現代科技創新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的綜合體係,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風險和不確定程度高。基礎研究邁向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等不同的階段,都存在金融需求。未來,資本市場可以從融資、風險管理等多方麵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在保險市場方麵,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對記者表示,未來,保險業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的支持力度,通過險資直接投資或參與產業基金等方式,為科技創新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多層次綠色金融服務體係初步形成

綠色金融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助力經濟社會闊步向“綠”邁進。

回顧2024年,綠色金融政策體係持續完善。3月份,央行等七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10月份,央行等四部門印發《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œ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

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也結出累累碩果。總體來看,當前,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為主的多層次、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係。銀行綠色貸款方麵,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5個百分點。

綠色債券方麵,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共發行各類綠色債券6814.33億元。中證協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作為綠色債券主承銷商或資產證券化產品管理人的證券公司共37家,承銷(或管理)59隻債券(或產品),合計金額670.06億元。

綠色資產支持證券(以下簡稱“綠色ABS”)是綠色債券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相關產品發行單數穩步增長。根據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統計的數據,2024年我國綠色ABS發行規模合計為2221.93億元。

保險業也是助力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據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上半年,我國綠色保險賠款支出達850億元,對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發揮積極作用。

此外,綠色投資理念正持續在基

金業紮根。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周小舟介紹,2024年,綠色主題基金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底已有350隻、3100餘億元的綠色主題基金,涵蓋股票、債券等大類資產。

下一步綠色金融如何更好發展?楊超建議,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政策的頂層設計,統一綠色金融標準,並加大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推動金融市場對綠色低碳項目的長期資金支持。在全球視野下,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國際協作與市場對接,使人民幣綠色金融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增強全球綠色投資的吸引力。

具體到保險業,普華永道管理谘詢(上海)有限公司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谘詢合夥人周瑾表示,保險業除了為“綠色”企業提供保障與融資服務,還要為更廣泛的傳統企業客戶在降碳減排相關的設備更新、技術升級和基礎建設等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提供保障。同時,保險業可以發揮生態平台作用,與科技、建築、製造等企業合作,提供低碳轉型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普惠金融精準賦能中小微企業

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普惠金融肩負著讓金融服務廣泛惠及中小微企業、涉農主體以及普通居民的重要使命,是踐行金融為民理念的重要著力點。2024年,金融機構加大普惠金融業務投入力度,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取得了一係列實效。

銀行機構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為81.4萬億元,較上年末多增10.5萬億元,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公募基金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2024年,低門檻、低費率的普惠型公募基金規模穩步增長,產品類型覆蓋多元風險收益特征,助力更多投資者共享資本市場發展紅利;同時,行業綜合費率進一步下降,顯著降低投資者持有成本。

券商把服務鄉村振興、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作為踐行普惠金融的關鍵舉措。據中證協數據,2024年上半年,共有18家證券公司作為鄉村振興債券主承銷商或資產證券化產品管理人,承銷(或管理)了14隻債券(或產品),合計金額達113.62億元。同時,券商全方位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例如,頭部機構深入推進“羚躍計劃”,精準挖掘出一批極具成長潛力的企業,並為入庫企業提供關鍵的資金支持。

保險機構通過提供更多風險保障唱響了普惠“好聲音”。據財政部數據,2024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547億元,支持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1521億元,同比增長6%,為1.4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5萬億元。

展望2025年,受訪人士認為,金融機構要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優化等,全麵提升普惠金融的覆蓋麵和服務質量。其中,銀行可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產品體係,推出更多定製化信貸產品;券商可推動中小企業對接資本市場,提供綜合融資服務;保險機構可擴大普惠保險覆蓋麵,創新推出針對小微企業和民生領域的保險產品。公募基金方麵,陳顯順建議,公募機構可通過豐富產品譜係、降低投資成本、推動基金投顧業務常態化等措施,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和全風險偏好的普惠金融體係。

養老金融助力補齊第三支柱短板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養老金融的需求持續增加。發展養老金融,是促進中國特色金融和養老事業良性循環的關鍵著力點。近兩年,頂層設計加力支持養老金融發展,相關金融機構也在養老領域持續發力,完善養老保障體係,助力銀發經濟發展。

2024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正式發布;2024年12月份,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œ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各階段要求和目標任務;自2024年12月15日起,我國全麵實施個

人養老金製度。

在助力做大我國養老保障第三支柱方麵,各類金融機構持續發力,個人養老金產品庫不斷豐富。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24日,共有466款銀行儲蓄產品、288款基金類產品、182款保險類產品以及30款銀行理財產品,可供個人養老金製度的參加人員選擇。

與此同時,頭部銀行機構正穩妥有序開展適老化改造,幫助老年客群便捷享受金融服務。例如,組建了養老金融部,牽頭全行養老金融工作;中國銀行成立了養老金融中心,全麵統籌該行養老金融業務發展。

保險機構也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支持銀發經濟發展。據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4年6月份,我國商業養老保險已積累養老金規模超過6萬億元,覆蓋近1億人,為助力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係建設、加快補齊第三支柱短板作出積極貢獻。

展望未來,銀行、保險、公募基金等機構仍有發力空間。

從銀行機構來看,楊超認為,銀行業發展養老金融應順應人口老齡化趨勢和數字化轉型要求,加快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金融產品體係,以應對養老服務市場的需求增長。

從保險機構來看,周瑾認為,保險業可差異化定位自身的服務屬性,發揮支付端優勢,通過“產品+服務”的模式,圍繞家政服務、長期護理、適老改造等領域,持續完善服務體係,滿足老齡人群的需求,從而實現與其他金融業態的錯位競爭。

公募基金方麵,陳顯順對記者表示,公募基金做好養老金融需要從三方麵發力,一是著力提升研究能力和股票定價能力,提升多資產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二是提升客戶服務能力,打造“投前—投中—投後”全過程的投顧陪伴體係;三是發展養老投顧,打造一站式綜合化養老金融生態,逐步形成圍繞養老需求的綜合顧問體係和服務生態。

金融機構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

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數字金融貫穿始終。係統推進數字化轉型、運用數字技術提升重點領域金融服務質效、夯實數字金融發展基礎、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係等,是金融機構推進數字金融建設的應有之義。

2024年11月份,央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與數字經濟發展高度適應的金融體係”。

證券政策研究組首席分析師胡玉瑋團隊認為,當前我國數字金融發展基礎堅實,受眾較廣,並且金融機構投入多,服務形式多樣化,金融科技不斷突破,驅動金融產品不斷創新。

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將數字金融提升至經營戰略的層麵加以布局,實踐成果頗豐。以銀行業為例,六家國有大行在2024年半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強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金融數字服務生態和產品創新、深化數據資產應用和數字治理、加大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創新數字人民幣應用、提升數字化經營管理能力等,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

從保險業的數字化實踐來看,保險機構普遍在數字化轉型戰略指引下,對傳統業務流程進行全麵梳理與數字化改造,從而大幅提升理賠效率、客戶體驗等,多家保險公司的自動理賠服務最快審核速度已縮短至秒級。

同時,基金公司已在基金產品的清算、估值核算等運營業務方麵實現了數字化驅動,並進一步推動業務模式重構和管理模式升級。證券業數字化轉型則由零售經紀業務逐步擴展到機構業務、資產管理、投資銀行、自營投資等領域,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

此外,作為數字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人民幣正加速滲透到各個應用場景。據央行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數字人民幣累計交易金額達7萬億元。

對於接下來數字金融的重點發力方向,楊超表示,銀行業應繼續推進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提升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業務處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時增強數據安全保障和風險控製能力。此外,陳顯順表示,基金公司推進數智化轉型還麵臨一些約束和挑戰,需要加速推動業務與技術緊密結合,促進流程機製變革,創新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

2024年是金融行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一串串數字,一個個案例,都體現出金融機構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方麵已實現良好開局。未來,隨著相關舉措進一步深化落實,金融機構有望書寫更加精彩的“五篇大文章”。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

友情链接: